大卫讲艺术:西方美术作品赏析 二十四:
《大使/使节》(小汉斯·霍尔拜因,1533年现藏英国国家美术馆)
作者: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der Jüngere,1497年-1543年)欧洲北方文艺复兴时代德国著名画家
作品属性:作于1533年 油彩画,尺寸为.5厘米。该画被描述为“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肖像之一”
现藏 :英国国家美术馆
背景:发起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给欧洲带来一场思想解放的人文运动和新的艺术洗礼。然而积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阻碍了信息的传播,加上封建体制的割据和地区封闭,使德国的文艺复兴姗姗来迟,滞后了近100年后才到达纽伦堡和奥格斯堡。当德国艺术家接触到意大利的新艺术作品后,纷纷出发去“艺术摇篮”佛罗伦萨威尼斯进行考察,研究意大利大师的作品。15世纪中叶后陆续产生了一些伟大的北方文艺复兴艺术家如:丢勒( Durer 1471-1528年)、小汉斯·霍尔拜因,阿尔布雷希特·阿尔特多夫( -1538年)、卢卡斯·克拉纳赫(Lucas der Ältere,1472-1553年)等。
小汉斯·霍尔拜因(Hans )1497年生于奥格斯堡的艺术世家,父亲老霍尔拜因和叔叔们都是保守的哥特式艺术的崇尚者。小汉斯·霍尔拜因耳熏目染在父亲的教导下逐渐领悟了肖像画的精髓,游历于意大利和法国的求学生涯使他逐渐摆脱了狭隘和保守的思想,崇尚人道主义的精神和写实的风格。十六世纪上半叶,日益狂热的德国新教徒禁止绘画宗教主题和停止艺术品的交易,是使德国文艺复兴突然衰败的原因之一。才华横溢的德国艺术家不得不远走他乡去呼吸自由的空气和寻找展示创作天赋的土壤。鉴于事态发展,小汉斯·霍尔拜因1526年决定接受英格兰及爱尔兰国王亨利八世的邀请成为宫廷画家定居英国。
内容:
都铎王朝(Tudor ,1485-1603年)是英国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的过渡时期,是英国君主专制历史上的黄金时期。1509年英王亨利八世上台后,支持维护英国司法权,反对罗马教廷干涉,声称“在英国国内除了上帝,国王是最高威权”。而他放纵的六次婚姻更是违背天主教徒的行为准则,1531年大逆不道的亨利八世休弃了地位尊贵的王后西班牙阿拉贡的凯瑟琳公主,将凯瑟琳王后驱逐出宫廷而另娶王后的侍女安妮·博林(伊丽莎白一世的生母)为妻。变本加厉地推行法案和宗教改革,使英国教会脱离罗马教廷,容许自己另娶新欢;亨利八世的胡作非为也让将英国王权和教会大主教权力合一,对英国的君主体制产生了永久的影响。
亨利八世与命运多舛的六位王后
《使节》是小汉斯·霍尔拜因最著名的等身真人全身肖像画。画作中生动写实的展示安妮·博林即将加冕为英格兰新王后(1533年6月1日)的前夕,两位出使英国的学者型的法国外交家会面商讨这场政治宗教危机,试图避免冲突阻止离经叛道的英王脱离罗马教会的统治。
赏析:
这幅双人的全身肖像画中,充满了隐喻和警示:左边的是法国驻英大使的让·丹特维尔(Jean de ),右边的是即将成为法国大主教的乔治·塞尔夫( de Selve)。此时的伦敦依然阴暗潮湿寒冷多雨,两人在屋内也穿着厚厚的官服和斗篷。两个法国使节都年轻有为,博学多才;大使让·丹特维尔手里提一把匕首,而金柄上刻着“ AET。SVÆ/ 29”(他是29岁),而乔治·塞尔夫的年龄是写在书上“ AETAT / IS SVÆ25”(他的年龄为25岁)。
而两人中间的架子十分显眼分成了三个层次:
绘画技法特色:
1)构思巧妙、色彩的绚丽;人物、静物造型的生动逼真
2) 肖像中空间透视细节的的处理,光线和远近法的运用炉火纯青
参考文献:
注: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西风颂》中有这样一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020年全球疫灾频频,英国不得不又重新封国至12月2日。英国日均感染人数达到惊人的三万人次,日死亡人数接近500。博物馆艺术画廊关闭了! 希望春天的到来,新冠疫苗的早日注射,人们的生活快速恢复正常。冬去春来,阳光明媚,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人间。封城前拍摄了些大英博物馆及国家画廊的文物及艺术品,具体的赏析解读将在“伦敦的大卫”公众号/微信视频号中陆续介绍。
文化艺术,趣讲共赏